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9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4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童  黄希庭  徐颖  潘思存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91-2101
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直是该领域争论的焦点所在。近些年来, 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导致价值观稳定性差异的机制问题。已有的神经反应证据表明, 当某种价值观是基于道义主义的绝对规则来进行认知建构的, 或与自我概念在表征上存在一致性时, 其更倾向于保持稳定的状态; 若非如此, 便可能会在外界影响(如他人劝说)下发生重要程度上的改变。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认识价值观稳定性与可变性关系的认知神经加工模型, 并探索价值观长效改变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以促进理论研究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消极身体意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了解消极身体意象对青少年的危害以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对于青少年群体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消极身体意象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自我概念、情绪体验、体重控制策略、饮食失调和社会生活五个方面; 并且青少年消极身体意象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BMI)、社会文化因素(父母、同伴和大众媒体)和心理因素(人格因素、认知方式)。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1)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视角完善青少年身体意象发展的理论模型; (2) 考察社交媒体等新兴因素的作用; (3) 阐明青少年在加工身体相关信息时的认知特点; (4) 推进中国青少年消极身体意象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早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心理韧性和性别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量表对1284名初一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家庭功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2)心理韧性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家庭功能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3)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中介过程的前半条路径和直接路径受到性别调节,具体而言,相比于男生,在女生群体中,家庭功能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更大;相比于女生,在男生群体中,家庭功能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等组实验,考察了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概念控制掌握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概念的控制掌握能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水平,其教学效果是稳定的。通过这种方法教学使学生形成的合理动作能够迁移到不同领域的新概念的学习中去,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质量。而且,概念的控制掌握对于提高中下线学生的成绩效果更好。研究者认为,概念的控制掌握的优越性在于它体现了概念与动作相统一的原则,从而提高了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教学效果。本研究所得结果可供有关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Previous studies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group bias and resource scarcity have produced heterogeneous findings, possibly due to their focus on the allocation of positive resources (e.g. money).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ingroup bias would be amplified or eliminated when perceived survival resources for counteracting negative stimuli are scarce. For this purpose, we exposed the participants and another confederate of the experimenters (ingroup/outgroup member) to a potential threat of unpleasant noise. Participants received some ‘relieving resources’ to counteract noise administration, the amount of which may or may not be enough for them and the confederate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i.e. abundance vs. scarcity). First, a behavioural experiment demonstrated that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manifested only in the scarcity condition; in contrast, the participants allocated similar amounts of resource to ingroup and outgroup members in the abundance condition, indicating a context-dependent allocation strategy. This behavioural pattern was replicated in a follow-up neuroimaging experiment, which further revealed that when contrasting scarcity with abundance, there was higher activation in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as well as stronger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the ACC with the empathy network (including the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and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for ingroup compared to outgroup members. We suggest that ACC activation reflects the mentalizing process toward ingroup over outgroup members in the scarcity condition. Finally, the ACC activation level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he influence of resource scarcity on ingroup bias in hypothetical real-life situations according to a follow-up examination.  相似文献   
6.
冯玲 《心理学报》1995,28(3):241-246
计算机在控制心理学实验过程中,可能引入各种潜在的计时误差,特别在短时呈现各种实验刺激时,有些误差是不应忽略的。本文重点分析屏幕刷新率对实验设计的限制及可能产生的计时误差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控制心理学实验过程的计时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在控制心理学实验过程中,可能引入各种潜在的计时误差,特别在短时呈现各种实验刺激时,有些误差是不应忽略的。本文重点分析屏幕刷新率对实验设计的限制及可能产生的计时误差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情绪活动和某些生理机能或心理过程的关系很久以来就已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外科手术前患者的情绪状态及其相应的生理机能的变化,也曾受到注意。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进行针麻手术,他的情绪状态对针麻过程及其效果的作用如何,这种情绪状态和某些心理、生理机能有什么联系?这是针麻临床上和理论上应予探讨的问题之一。本工作试图综合分析患者的情绪状态和与之伴随的某些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Research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 We aimed to further the understanding of maternal depressive symptoms on temporal dynamics of child emotion regulation by applying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10.
负性人际交往经历和负性社会事件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导因素, 而社会功能受损是抑郁症患者的重要特征之一, 患者通常表现出对社会疼痛的情绪失调。为了提高抑郁症患者在负性社交情境中或面对负性社会事件时的情绪调节能力, 本研究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考察抑郁症患者在腹外侧前额叶(the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VLPFC)被激活后其情绪调节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 当右侧VLPFC被TMS激活且患者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时, 实验组患者(n = 64)比对照组患者(n = 63)在社会排斥情境下报告了更弱的负性情绪体验, 这说明激活右侧VLPFC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社会疼痛的外显性情绪调节能力。本研究是采用TMS提高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能力的首次尝试, 实验发现不但支持了VLPFC与认知重评策略的因果关系, 还为临床改善抑郁症等社会功能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明确的神经治疗靶点。后续研究还需探讨多疗程TMS刺激方案、改变社会疼痛的诱发方式、对比左右侧VLPFC的治疗效果、尝试使用其他的情绪调节策略, 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优化TMS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